(配合國語第七課 跳躍的音符)
[馬友友](Yo-Yo Ma,1955年10月7日-)
[馬友友](Yo-Yo Ma,1955年10月7日-)
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,為法國出生的華裔美國人,曾獲得多座葛萊美獎。
馬友友出生於法國巴黎。4歲開始學鋼琴與大提琴,6歲開始在觀眾面前演出。7歲與家人遷往美國紐約定居,並前往白宮演出給艾森豪總統、約翰·甘迺迪總統夫婦欣賞。8歲結識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帕伯洛·卡薩爾斯,並且其與倫納德·伯恩斯坦幫助下,在美國的卡耐基音樂廳與姐姐馬友乘參加了第一次公開演出。這場演奏會是由倫納德·伯恩斯所指揮,並且在美國的電視節目上播出。
馬友友14歲中學畢業,並且以獨奏者的身分,與哈佛雷蒂克里夫樂團(Harvard Radcliffe Orchestra)共同演奏柴可夫斯基的《洛可可變奏曲》(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)。後來馬友友進入朱利亞德學院(Juilliard
School),在大提琴家雷奧納多·羅斯(Leonard Rose)門下學習。讀了7年之後,雖然成績名列前茅,但他卻在尚未畢業之前便退學,並前往哈佛大學就讀。他在這個時候逐漸成名,與許多重要的交響樂團一起演奏。這段期間馬友友錄製並演奏了巴哈的《大提琴組曲》(Cello Suites)。同時也經常與他在音樂學院時期所結交的好友鋼琴家伊曼紐爾·艾克斯(Emanuel Ax),合作演出一些室內樂。
評論家認為馬友友「無所不奏」(omnivorous),比一般的古典音樂家更為兼容並蓄。馬友友非常重視與小聽眾的接觸,經常參與到音樂教育的各種活動中來,並鼓勵青少年多多接觸音樂,思考音樂和創作音樂。
獲獎與表揚紀錄
唐大衛獎(Dan
David Prize):2006年。
葛萊美獎最佳室內樂演奏:1996年、1993年、1992年、1987年、1986年。
葛萊美獎最佳樂器獨奏獎(與交響樂團合奏):1998年、1995年、1993年、1990年。
葛萊美獎最佳樂器獨奏獎(無交響樂團):1985年。
葛萊美獎最佳古典音樂當代作曲獎:1995年。
葛萊美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獎:1998年。
葛萊美獎最佳古典混合音樂專輯獎:2004年、2001年、1999年。
葛萊美獎最佳古典跨界音樂專輯獎:2010年。
顧爾德獎(Glenn
Gould Prize):1999年
保拉音樂獎(Polar
Music Prize):2012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