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生為人類奉獻的史懷哲(配合國語第四課 永遠不會太晚)
人們認識「非洲叢林醫生」史懷哲博士(Albert Schweitzer,1875年1月14日-1965年9月4日),很多是透過諾貝爾和平獎的榮譽(一九五三年十月三十一日獲頒諾貝爾和平獎)。實際上,他同時在音樂、哲學、神學、醫學、四種不同領域都有卓越成就和創意的表現,終其一生,圓融地結合神奇的才能貢獻給神、貢獻給人類,積極又徹底實踐了無私無我的最高境界的人道精神。
史懷哲具有高的音樂天賦,七歲時便寫了一首讚美詩,並為合唱曲的旋律編寫和聲;八歲時,腳還踏不到踏板就開始彈奏教會的管風琴。十八歲時,在斯特拉斯堡修習哲學與神學時,琴藝獲得法國著名的管風琴泰斗魏多(Charles-Marie Widor,1844-1937)賞識,破格收他當學生。二十三歲拜李斯特(Franz Liszt, 1811-1886)的高徒杜勞特曼(Marie Jaell Trautmann)學習鋼琴。史懷哲在二十五歲時已是斯特拉斯堡尼古拉教堂的牧師,同時也研究著音樂理論,並開始管風琴演奏的事業。他同時也是一位即興風琴的高手。
二十六歲時他已在斯特拉斯堡獲得哲學與神學博士學位外,成為一位年輕的神學家,並且在32歲出版了他首部著作《歷史耶穌的探索》,獲得很高的名譽。史懷哲的哲學信念是由全面洞察直接面對的事實開始,這樣的哲學信念啟發他的是人道精神的覺醒,他說自己「與許多也想活下去的生命一起存活」。對他來說,「倫理」必須包含真實地對每個想活下去的生命表示同樣的尊敬。他認為西方文明因為慢慢放棄肯定生命為倫理基礎,所以腐化了。
史懷哲的生命觀、世界觀就是以尊重生命與付出為堅定的信念,從哲學的洞察到實踐,史懷哲以刻苦的、堅忍的行動,同時融合了自己的才能,持續不絕地實踐生命的信念。
二十一歲那一年(1896年)他下過決心:「三十歲以前要把生命獻給傳教、教書與音樂」、「三十歲以後…把個人奉獻給全人類」。當他看到非洲的有關尋求醫療人員的支援時,喚起了內心的許諾,決定以一個牧師與醫生的身分進入非洲關懷生命。史懷哲從頭投入醫學,不畏艱苦,花了七年的時間取得醫學博士學位。接著前進非洲,奔赴蠻荒在赤道非洲喀麥隆的蘭巴倫納(Lambarena)建立醫院,展開身心靈一體的的醫療工作長達三十五年。
破雞舍充當傳教辦事處,也是他最初義診的地方。患有心臟病、肺病、精神病、脫腸、橡皮病和膿傷的患者很多,熱帶赤痢、痲瘋、昏睡病、日晒症及疥癬等病症更是普遍流行,不過最難對付的強敵卻是土人對病痛的錯誤觀念,以及慵散、偷竊和浪費的習性。在叢林中,他親自和土人一起建醫院,自製磚頭、配藥方、墾荒地拓農場。同時他的醫院也是寵物之家呢!史懷哲日以繼夜醫治他們的身體,關懷他們的靈魂。他是土人的嚴父、兄長、工頭和密友。土人喚他「歐剛加」──神人。最難能可貴的是,他對土人的愛是不存偏見、真心尊重,而且先他後我、絕無私心。
歷經兩次世界大戰,史懷哲夫婦曾因德國人的身份而被拘禁,也被關過法國俘虜營,因此感染赤痢和日晒症,夫婦倆飽受病痛的折磨,也經常面臨饑荒和資金短缺。三十五年間,史懷哲前後進出非洲十三次多是為了非洲醫院募款籌辦演奏會。除了開演奏會,他也設計、改造、挽救毀壞的管風琴,將所得用來蓋非洲蘭巴倫納的醫院,不斷擴充設備,重建醫院,以便照顧更多的病人。他的熱情終於引起主教和世界各國愛心人士的迴響。
史懷哲是用生命實踐基督真理的信徒,他的心靈與行動的力量已經超過人類形容偉大的語言。
史懷哲語錄轉載自此
- 不論是白人或黑人,我們都是朋友。
- 我的生命對我來說充滿了意義,我身旁的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。如果我要別人尊重我的生命,那麼我也必須尊重其他的生命。道德觀在西方世界一直就僅限於人與人之間,這是非常狹隘的。我們應該要有無界限的道德觀,包括對動物也一樣。
- 除非你能夠擁抱並接納所有的生物,而不只是將愛心局限於人類而已,不然你不算真正擁有憐憫之心。
- 有思考能力的人一定會反對所有的殘酷行徑,無論這項行徑是否深植傳統,只要我們有選擇的機會,就應該避免造成其他動物受苦受害。
- 除非人類能夠將愛心延伸到所有的生物上,否則人類將永遠無法找到和平
- 在我心中一股堅定的信念油然而生,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,我們沒有權利在其他動物身上加諸痛苦和死亡。我們應該覺得,在無心之下,造成其他生物的受害和死亡,是件非常可惡的事。
- 真正幸福的人,是那些已經開始尋求並知道如何服務他人的人。
- 真正的哲學必須由全面而直接的知覺事實開始:'我是想要活下去的生命,與許多也想活下去的生命一起存活。
- 我憂心忡忡地看待未來,但仍滿懷美好的希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